专家研讨:德国侵占胶澳与近代民族危机
■高山
由中国史学会、山东省历史学会暨帝国主义与近代中国专业委员会和青岛市历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德占胶澳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近日在青岛市举行。来自内地和台湾的专家学者近50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就甲午战前的中德关系、德占胶澳与瓜分危机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德占胶澳对山东、青岛经济发展的影响、山东问题与巴黎和会及五四运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德占胶澳与瓜分危机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一般认为发生于1897年的德占胶澳事件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但在这次研讨会上,有的学者指出,近代中国的瓜分危机实际上从鸦片战争后就开始了。以《南京条约》为开端,中国的领土不断地被列强蚕食和鲸吞,如英国蚕食香港、九龙,俄国鲸吞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大片领土,日本割占台湾、澎湖等等。因此,到了19世纪末瓜分之说出笼时,瓜分之实早已发生。有的学者指出,瓜分狂潮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895年11月8日中日《辽南条约》签订为开端,历时2年零5个月,是列强合伙谋夺瓜分中国利权的时期;第二阶段以1898年3月6日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签订为开端,历时1年零1个月,是德、俄、英、法强索租地而引发瓜分和反瓜分斗争的时期。有的学者指出,德占胶澳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事件,在近代中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清政府内部最高统治阶层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它也促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掀起了百日维新运动。自此以后,中国同外国之争,开新与守旧之争,帝党与后党之争全面展开,相互激荡,社会变革加剧。有的学者探讨了德占胶澳与戊戌变法的关系,认为德占胶澳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派更为急迫地要求维新变法以救亡图存,因而导致了戊戌变法的早产,变法的准备工作也不充分。 甲午战前的中德关系及德占胶澳对青岛和山东经济的影响。有的学者指出,甲午战前的中德关系至为密切,主要原因在于两国之间既无边界毗连,又无传教纠纷,商贸利益有限,因而没有发生重大的利害冲突。同时,双方又存在着一种各取所需、各供所求的军事利益关系,因而使两国关系靠近。有的学者探讨了德占胶澳后对山东矿权的侵夺和山东人民收回五矿利权的运动,认为山东收回矿权运动是全国性收回矿权运动的一部分,对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有的学者指出,近代青岛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受殖民侵略的影响,在德占时期和日占时期尤然。 山东问题与巴黎和会、五四运动。山东问题是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有的学者探讨了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不畏强权的民族精神,有的学者探讨了五四运动在山东的特点。有的学者指出,胶澳问题为引发五四运动的一项关键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以参战为名,借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之机,派兵强占青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强烈要求收回青岛主权,但英、法等国偏袒日本,牺牲中国,从而激起中国人民的公愤,爱国热情空前高涨,终于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对与德占胶澳事件有关的人物的评价。有的学者根据新发现的有关史料,证实了李鸿章在胶澳危机期间确曾胆大妄为,为俄国兵船不费一枪一弹占领旅大充当了马前卒,并进而确认李鸿章在1898年3月16日收受俄廷巨额贿赂决非空穴来风,而是实有其事。有的学者分析了胶州湾危机中康有为的对策,认为胶澳危机使康有为放弃了在南方发展维新力量的努力,直趋北京,提前发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维新运动。